进口博览会倒计时,海关“负面清单”提供便利
发布人:中国国际商会 发布时间:2018-08-06 来源:第一财经
伴随时钟滴答作响,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进入最后3个月的倒计时。海关总署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量身定制的检验检疫“负面清单”,也将在筹备和举办期间迎来考验。
海关总署6月制定了《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检验检疫禁止清单》和《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检验检疫限制清单》,同时又出台了《通关须知》等文件。
一位接近海关总署人士对记者称,这两份清单,实际就是进口的负面清单。也即“清单之外都可进口”。
海关的负面清单是什么
中国报关协会决策咨询专家组成员,前海关总署官员江小平对记者进一步解释说,这应该是出入境检验检疫并入海关总署,整合后的新提法。检疫检验部门之前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录》。此次《禁止清单》和《限制清单》是关检融合后,借鉴海关总署令第43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限制进出境物品表》推出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则对记者进一步分析说,这次是海关进行了一次积极的尝试和突破,有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转变政府职能,如果尝试成功,还能进一步复制推广,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政府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利用负面清单的模式。他说,迄今为止,负面清单这种模式更多的使用于投资。例如,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在投资项目的市场准入上使用负面清单;对外,之前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基础也是负面清单。从海关总署出台的这两个针对进口博览会的《禁止清单》和《限制清单》来看,负面清单已经不仅用于投资准入上,也更多地开始用于政府的行政职能上,法无禁止皆可。
《禁止清单》和《限制清单》明确了参加展览和销售商品的条件及商品名录。《禁止清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规定的禁止进境物(该项下禁止展览和销售),具体是,动植物病原体(包括菌种、毒种等)、害虫及其他有害生物;动植物疫情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动物尸体;土壤;以及来自日本福岛县、群马县、栃木县、茨城县、宫城县、新潟县、长野县、琦玉县、东京都、千叶县的食品、食用农产品和饲料(上述产地和涉及产品范围根据风险评估情况动态调整)。
此外还包括纳入禁止进口目录的旧机电产品、旧服装(旧服装禁止展览、旧机电可以展览)、危险化学品(禁止展览和销售)。
《限制清单》还限定了参加展销条件。例如,动物、动物源性饲料仅限于展览用途,未获检疫准入不能销售。
负面清单只是海关总署为进口博览会定制的多项贸易便利化措施之一。
在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7月26日,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监管司副司长何晓睿介绍说,按照关检深度融合、通关监管流程再造、模式重构的要求,海关总署还为进口博览会量身定制了《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海关通关须知》、《海关支持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便利措施》。
其中,《通关须知》对进口博览会备案、展览品审批和准入、物资申报、查检放行、展中监管、展览品处置、人员及个人物品、记者采访器材等进口博览会物资通关全流程规范性要求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办展方、参展企业提供了详细的通关指引;《便利措施》是海关支持进口博览会的具体举措,充分体现了创新与便利。
与《禁止清单》和《限制清单》一样,《通关须知》《便利措施》已于今年6月份以公告形式对外发布。
负面清单与扩大进口、扩大开放
而这些量身定制的背后,是中国政府继续扩大开放、扩大进口的政策意图。
习近平主席7月25日应邀出席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发表《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他说,中国敞开大门搞建设,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将让更多国家和人民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
外资领域的负面清单早已启动。6月28日和6月30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官网分别公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两部委称,2018版清单自今年7月28日起施行。2018全国版清单长度由63条减至48条,共在22个领域推出开放措施;2018自贸区版清单由2017版的95条措施减至2018版的45条措施,比全国版的48条措施也减少3条。
6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扩大进口的措施,促进调结构惠民生和外贸平衡发展。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为推进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维护自由贸易,在稳定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进口,倒逼国内产业改造提升,以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会议称,支持关系民生的日用消费品、医药和康复、养老护理等设备进口,落实降低部分商品进口税率措施,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清理不合理加价,让群众切实感受到降税带来的好处。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促进研发设计、物流、咨询服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进口。完善免税店政策,扩大免税品进口。增加有助于转型发展的技术装备进口。
会议要求优化进口通关流程,开展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国际互认,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清理进口环节不合理管理措施和收费。
值得关注的是,5月28日,为配合首届进口博览会相关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进口消费品供给和需求情况,商务部公布了近期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不论是流通企业亦或消费者,对于进口的意愿和消费需求都较旺盛,未来进口市场潜力巨大。
调查结果还显示:进口商品已成为中国市场供给的重要补充。进口商品销售占商品销售总额比重达到五成以上的企业占全部调查对象的比例为24.4%,其中乘用车、家居和家装用品、钟表眼镜、电器电子产品、食品类企业比例分别为51.1%、34.6%、31.0%、25.9%和25.4%。
而且,商品进口更重品牌。39.2%的企业认为品牌是进口商品的决定性因素,其他受关注的因素依次为安全、价格、设计和原料。
此外,扩大进口意愿较强。未来一年,在调查的92个商品品类中,企业增加进口意愿较强的有34种。
在消费者这一端,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旺盛。进口商品消费占商品消费总额比重达到三成以上的消费者占全部调查对象比例超过20%,其中化妆品、母婴用品、钟表眼镜、乘用车、珠宝首饰比例分别为36.1%、33.4%、28.9%、27.3%和22.7%。吃类更重安全,用类更重品质。超过90%的消费者认为安全是购买进口食品和母婴用品的主要关注点,超过70%的消费者认为品质是购买进口文教体育休闲用品、化妆品、家居和家装用品的主要考虑因素。
未来半年,31.0%的消费者计划增加进口商品消费,需求列前五位的商品依次为化妆品、钟表眼镜、母婴用品、乘用车和珠宝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