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0万商家借跨境电商出海,多方共促知识产权保护

发布人:童思敏 发布时间:2024-04-09 来源:国际商报

        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动能、转型升级的新渠道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抓手。《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主体已超10万家,进出口额1亿元以上的约7800家。据海关总署测算,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出口1.83万亿元,同比增长19.6%。

        在跨境电商贸易规模快速扩大的背后,是出海企业面临巨大的知识产权风险。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最新发布的《2022年中国企业在美知识产权纠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2022年在美知识产权诉讼新立案共986起,涉及跨境电商新立案共559起,占全年新立案数量的56.69%。其中,涉及专利侵权45起,涉商标侵权514起。在已结案的商标诉讼案件中,大多数企业缺席应诉被判决败诉,缺席判决案件114起,占比78.62%,平均判赔金额为9.4万美元。

        这份报告还揭示了跨境电商所遭遇的知识产权诉讼套路:美国某律所通常会在亚马逊等平台的店铺内购买或询问卖家一些问题,留下涉及品牌侵权的证据,随后联系平台要求下架产品,并开启诉讼。在收到诉讼邮件后,部分卖家会选择委托律所进行谈判和解,但是会扣除账户上50%-70%的余额,并且谈判和解的周期过长,律师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对此,八月瓜法务总监尉明珠表示,通过对近几年跨境电商所遭遇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来看,在美国部分区域有一些专门做中国卖家侵权生意的律所,他们利用跨境电商对海外诉讼程序不了解等诸多因素,形成“围猎”之势。她建议,跨境电商企业在出海前要做好了解目标国的法律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等,提前做好知识产权布局,如专利预警分析等,从源头上做好规避侵权风险;在出海后,一旦遭遇诉讼,不要产生畏惧心理,要敢于积极应诉。

        保护知识产权,国家相关部门在行动。据海关总署介绍,2023年,全国海关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海关保护职能作用,持续发力、重拳出击,筑牢国门知识产权保护立体防线,全年累计查扣进出口侵权嫌疑货物6.2万批次、8288.9万件。2024年,海关将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高风险渠道持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加强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为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电商平台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比如亚马逊在3月26日发布2023品牌保护报告,公布了其在打击假货、保护消费者和品牌权益、追究不良行为者责任、提升消费者和卖家品牌保护意识等方面取得的关键进展。然而,电商平台在为商家提供购买群体和全球流量的同时,对商家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短板,尤其是对商家的引导和保护偏弱,对商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刻不容缓,而且对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各地在积极行动,加强跨境电商出海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3月7日上午,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正式发布《嘉兴南湖跨境电商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指引》,进一步推动南湖区跨境电商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全面提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纠纷应对能力。日前,在由南京市玄武区政府承办的第五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玄武分论坛上,发布了《玄武区跨境电商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指南(试行)》。

        专业知识产权服务商也在行动,为跨境电商企业出海保驾护航。近年来,八月瓜应用大模型打造了服务千万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大脑,目前已拥有1.85亿条专利数据、5300万条商标、科技文献数据、知识产权数据、企业工商信息等各类科技大数据10亿余条。除了通过全球数据库进行风险预防,八月瓜还能够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服务,通过专业的知识产权咨询团队,从了解侵权事实、分析侵权程度、协助调查取证等提供适合出海企业的一站式维权服务,并且向客户输出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专利无效、专利不侵权抗辩等。

        此外,2023年9月,北京市RCEP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为创新主体提供面向RCEP国家的全链条集成化知识产权服务,如研发前科技情报检索分析、国际知识产权源头追溯、实时监测在线识别等。上线半年时间,已有近30万用户通过北京市RCEP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使用,有效降低了出海企业面临的潜在知识产权风险。

        多方合力,正在形成跨境电商出海知识产权保护共促共建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