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临界点迫近 实现碳中和刻不容缓

发布人:童思敏 发布时间:2021-09-07 来源:中国贸易报

        “碳中和”“碳达峰”是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的热门话题。9月5日,由中国贸促会主办,中国国际商会、世界资源研究所承办的碳中和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国际商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办。

        “双碳”目标既是一场需要各界配合、共同打赢的硬仗,也是全球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场大考。论坛上,工商界热议碳中和,并提出坚定推动“双碳”目标、推动碳中和技术创新、加强多方合作等建议。

        共识:脱碳

        8月上旬,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对日益加深的气候紧急情况发出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警告:气候临界点正加速迫近。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补充说:“警钟震耳欲聋,证据无可辩驳: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正使我们的地球窒息,并使数十亿人面临直接风险。”

        “联合国的这份报告表明,学界和政界已达成广泛共识,务必在本世纪中叶前取得脱碳进展。”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李勇的视频致辞,也让人们感受到事态的紧迫。

        截至2020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作出了碳中和承诺。目前,英国、日本、墨西哥、欧盟、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项法律。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在发言中表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的30%,超过美国、欧盟与日本的总和。我们将完成全球历史上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并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从中国发展现状看,第二产业占比偏高,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四大领域的碳排放量约占国内碳排放总量的九成,生产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还很大。从发展前景看,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共需要约136万亿元的投资,除政府出资外,还需要引入大量社会资本。因此,更多地需要依靠市场来发挥作用。全国碳交易市场规模预计将达3000亿元,无疑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张少刚认为,中国要加强战略定力,坚定推动“双碳”目标。在转型进程中,各行各业将会面临残酷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改革的阵痛可能给传统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但时代潮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历次工业革命中都有先例。

        “‘双碳’目标将是倒逼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张少刚建议,从顶层设计上坚定低碳发展战略信心,让理念先行、规划先行,加强低碳人才和文化培养,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支撑

        未来,如何逐步完成碳中和任务?

        业内认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科技创新。

        然而,“支撑碳中和的技术60%仍在概念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基础研究支持。”张少刚表示。

        国际能源署(IEA)今年发布的《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行业路线图》指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中,50%尚未成熟。

        “新的时代和风口已经到来,谁在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就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以技术的先进性赢得产业的主导权。”张少刚表示,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低碳路径,凭借技术创新建立一道“护城河”,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张少刚说,企业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者,也是气候友好型解决方案的创新者和提供者,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中兴通讯近年不断创新低碳、绿色、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赋能,推动自身和行业伙伴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林晓东举例说,去年在5G建设初期,有很多声音质疑5G能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兴通讯在设备层面通过不断升级5G芯片的工艺,即在5G网络部署的初期,大量采用14纳米芯片,接着又升级到7纳米芯片,后导入了5纳米芯片,以此不断降低能耗。除了在设备层面上,中兴通讯在网络层面上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5G网络降耗20%。

        合作:优选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的经济结构大转型进程中,行业合作至关重要。”张少刚表示,一方面,电力替代、固碳等降低碳排放的手段可能在转型初期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如果某一行业不同企业不能协调并进,将致使不作为企业相对节约成本,继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另一方面,根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一件产品在制造、运输、消费等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均要纳入统计。因此,企业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环境管理模式,充分影响、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促进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合力。

        世界资源研究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尼鲁达(阿尼)·达斯古普塔建议,在大数据时代,中企可以寻求与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等深化合作,共同创造、整合与推广追踪生产特定产品所需排放量的工具。此外,通过“一带一路”等区域经贸合作,公共与私营实体可以共同推动伙伴国低碳、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本届论坛上,中国国际商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江苏省苏铁建设集团等40家行业领军企业成为委员会发起单位。该机构也是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在论坛上发出了食物和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转型倡议,提出在生产端推动可持续农业转型;在加工与消费端,推动可持续食物系统转型;在供应链方面,促进可持续食物供应链;在企业自身方面,积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双碳”目标纳入战略决策过程;在合作方面,与各类学术研究所机构和社会公益组织共同整合各相关利益方开发的专业技术工具;在金融方面,金融机构助力、激励和支持企业的可持续转型。